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。高度抽象的概念,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,严谨的逻辑体系,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,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。特别是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,更是望而却步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“学数学不做题,如入宝山而空手归。”足见解题对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要性。新课标对解决问题指出: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,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、理解问题,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,发展应用意识,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,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,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。可见新课标的提出是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潮流,适应少年儿童成长的需求。但是教改至今,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:我们的应用题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,却还成为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内容。我觉得要想改变这样一个现状,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引下,应当转变教学观念,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,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。而且要从低年级做起,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,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解放出来,教给他们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,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解题本领和能力。
一、学会阅读,理解题意
数学家笛卡儿说过:“最有价值的知识,是关于方法的知识。”他还形象地比喻说:“没有正确的方法,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,也会象瞎子一样盲目地摸索。”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,教师要教会学生审题--读懂题目,弄清题意。数学语言比较简练,逻辑性强,对于处在农村的一年级来说,要读懂应用题,弄清题意,确实不易,教师授课起来很辛苦。又由于不少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,对阅读题目的本质缺乏认识,往往会对阅读(读题)教学忽略而过,课堂上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,造成急功近利的短视。因此,为了让学生学会审题,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会探究性阅读。
1、激发兴趣,引起需求。
学生拿到题目的时候,教师要巧妙地吊起学生的胃口,激发学生的求知欲。如:“这道题你能解决吗?想不想知道该怎么解决?谁能从题目中获取最多的信息?”等之类的诱导性语言,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,以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读题。
2、初读感知,探究中了解题意。
学生独立认真地阅读题目,读通题目,画出要求的问题,找出已知条件。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:我读懂了什么?不懂什么?再请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及不懂的问题。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归纳,引导学生精读领悟。
3、精读领悟,弄清题意。
从教学经验来看,一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。会读其字,不解其意。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,找出重点词句说说、读读、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,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。如:一个足球50元,一个排球40元,一个篮球60元;(1)篮球比足球贵多少钱?(2)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钱?“贵、便宜”这两个词学生较难理解。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,采用换词法读读后交流、比较体会。如:把“贵”换成“多”,把“便宜”换成“少”再读,小组讨论、比较题意是否改变。接着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60比50多多少?40比60少多少?表示出来,最后转译为数学算式,这道题就解决了。又如:树上有一群小鸟,飞走了8只,现在树上还有9只,原来树上有几只小鸟?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,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“原来”进行讨论、交流,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。如,下课了,有15个同学出去了,班级里还剩6人,原来我们班有几人?(视班级人数编题,如果人数太多按小组编题)学生听完题目就会解决了,再利用迁移的方法解决原题,学生记忆深刻。